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记者走进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孟王村蚯蚓繁育基地,养殖户孟凡伟正在把小蚯蚓装盒打箱,为外地客户发货。
“撒上种苗不到一个月,马上就可以采收了。”在村头的林地里,孟凡伟扒开牛粪埂子,望着红艳艳的小蚯蚓一个劲地往外拱,高兴地对记者说,他养殖的是垂钓爱好者偏爱的饵料“太平2号”小蚯蚓。
眼下正是出行踏青、游玩垂钓的好时节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休闲娱乐,孟凡伟的蚯蚓供不应求,比前些年卖得更红火。
在养殖蚯蚓前,孟凡伟一直从事运输行业,“开着大车,一天到晚总让家人提心吊胆。”随着年龄的增长,50多岁的他开始酝酿二次创业。
2019年,在朋友的建议下,孟凡伟决定从养殖蚯蚓开始,发展生态循环链,很快就在村外的一片废林地上利用牛粪养殖蚯蚓。
“养殖蚯蚓只需要一次性投入,养殖出的蚯蚓可做商品,也可做种苗,还能有效分解邻村养殖户的牲畜粪便。”孟凡伟说,蚯蚓繁殖力强、生长快,蚯蚓产生的有机肥价格每吨400元至500元,成品蚯蚓的价格每公斤20元至26元,主要销往金华、常州等城市以及本地的渔具店。算下来,一亩废林地养殖蚯蚓,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。
“说起土地里的小蚯蚓,大家会觉得没什么新鲜的,孟凡伟却把它们变成了土地里的‘软黄金’。”邻镇的居民颜大刚对记者说,孟凡伟不仅通过养殖蚯蚓满足了垂钓爱好者的需求,还实现了增收致富。
随着孟王村特色养殖业的蓬勃发展,一直困扰周边村养殖户的牛粪终于派上了大用场,不仅减少了化解牛粪污染的投入,还为牛粪找到了销路。
据大杨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介绍,近两年,孟王村村民发展起蚯蚓、蛴螬等特色养殖业,以前臭不可闻的牛粪,在村民的捯饬下,生态循环再利用成了“香饽饽”。
今年,孟凡伟流转了村里复垦出的10多亩土地,准备发展“牛粪+蚯蚓+蛴螬”种养业一体循环生态新模式。
关键词: